我国饲料工业是一新兴的产业,起步于七十年代中后期,首先是畜禽饲料业的发展,八十年代初水产饲料工业启动。
饲料工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和1983年对饲料工业的发展作了指示:“要搞饲料工业,这也是一个行业”;“全国都要注意搞饲料工业,要搞几百个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厂。饲料要作为工业来办,这是个很大的行业。”在中央的许多文件中,对发展我国饲料工业的指导思想、饲料工业的布局、饲料工业的发展规划、发展重点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我国饲料工业生产的配合饲料产量呈直线上升,从1976年年产量60万吨,增加到1997年的5500万吨。
1994年,我国饲料工业的年产量(4523万吨)即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产值位居我国国民经济41个主要行业中的第20位,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在此产量中,猪饲料占41%,蛋禽27%,肉禽占24%,水产饲料占5%,其它占3%。按此推算,水产饲料产量为226万吨。
全国约有一万余家各种类型的饲料厂和为数不少的饲料添加剂厂。饲料厂家的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区,如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广东、广西、江苏等,其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内陆省份以四川为最。水产饲料,尤其是名优水产饲料以福建、广东等省较为发达。
一、我国水产饲料业的发展概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1996年养殖产量为1531.4万吨,其中淡养为1093.8万吨,海养为437.6万吨,在水产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49%,增长到54%,超过了捕捞产量(1282万吨)。养殖产量占有如此高的比重,这在世界主要渔业大国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八十年代之后,以对虾、鳗、甲鱼等为代表的名优水产品的养殖迅猛发展,形成了阵阵的“养殖热”。作为发展水产养殖业物质基础之一的饲料加工业,随之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不少名优企业,一些名牌饲料受到养殖者的青睐。
科学性和针对性是现代饲料工业的二大特征。
为了使我国水产饲料工业能够沿着科学的道路发展,从“六五”开始,国家对我国主要的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组织了全国性的科技攻关。“六五”至“九五”,分别进行了“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和鱼饲料配方的研究”,“主要水生动物饲料标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鱼类营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目前还对我国主要名优养殖对象的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等进行研究。提出了草鱼、青鱼、团头鲂、鲤鱼、尼罗罗非鱼等的饲料配方和添加剂预混料的配方,颁布了鳗鲡和中国对虾的饲料标准(代号分别为SC1004-92,SC2012-94);目前正在进行一些主要养殖鱼类的饲料标准制定工作。开展了甲鱼、河蟹、石斑鱼、大黄鱼等海淡水养殖对象的饲料和添加剂的研究。同时,我国水产饲料在饲料原料、加工、机械、添加剂以及研究开发条件、测验手段、质量监测、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诸多方面,均得到相应发展,具备了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发展工业生产的能力。
但是,综观我国饲料工业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饲料原料体系建设刚刚启动,作为饲料重要蛋白源的鱼粉年产量仅20万吨,且质量尚不稳定,每年需进口六、七十万吨。饲料机械厂目前国内有270家,其中骨干企业60余家,但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距离,不少水产饲料生产厂家的关键设备仍需进口。生产的饲料数量、品种、质量还难以满足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之需。以水产配合饲料占饲料总量5%计算,我国使用配合饲料生产的水产品产量约占养殖产量的10%,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1996年我国人均占有饲料量为47kg,美国为450kg,英国为300kg。饲料添加剂生产起步晚,人才与技术储备薄弱,产品多是仿造国外。1996年我国饲料添加剂的产量约20万吨,近100个品种,绝大多数是矿物盐和氯化胆碱,而技术含量较高的的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生产能力较低,每年均需进口。美国1990年添加剂产量即达650万吨,300多个品种,欧共体产量是500万吨,260多个品种。在饲料添加剂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更大的距离。在饲料工业支撑体系建设上,虽然在逐步发展完善,但仍不能与饲料工业快速发展相适应,表现在水产科研力量仍显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人才数量与质量,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饲料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同时也说明我国饲料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我国水产饲料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水产饲料业与整个饲料工业一样,是介于饲料原料工业与养殖业之间的工业,其发展与否直接受到二者的制约。
我国水产饲料的原料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相应的生物学效价体系也在建设之中,近年来引进的饲料膨化技术和其在生产中的应用,都将对饲料原料工业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为饲料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需要。目前,水产配合饲料的使用率仅为10%,只此一点就可看出发展潜力之大。
我国面临着三个不可逆转的形势:一是每年净增人口约1700万;二是耕地面积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锐减,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的最高峰时,人均耕地面积尚不到0.8亩;三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种形势对我国农、牧、渔业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从水中获取食物蛋白的重要作用更为人们所关注。
我国有着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诸多有利条件,尚有大量可用作养殖的水面即是其一。
我国有可利用的淡水面积约为576.6万公顷,已作渔业利用的为416万公顷,占72%;可利用的海水养殖和滩涂面积为58.7万公顷,已利用的仅17.3万公顷,占30%。其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国际海洋渔业新秩序的建立,海洋捕捞产量减少;而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却不断增加。其三,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鱼属于优质食品之首。1996年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5.8kg,超过了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且真正进入城市居民“菜蓝子”的水产品更少,1994年仅6kg,而日本目前人均年消费量为76kg。
从上述不难看出,我国蕴藏着巨大的水产品需求潜力,这种潜力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释放。因此就决定了我国水产品市场在较长的时间内会一直保持旺盛的需求,这就为水产饲料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可以预言,被人们誉为“朝阳工业”的饲料工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我国水产饲料业的发展动态与前景展望
据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发表的资料,21世纪我国饲料工业将会进入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时期,到2000年和2010年,产量将分别达到7000万吨和1亿吨。
我国水产饲料业随着整个饲料工业发展而得以相应的发展。笔者认为,今后我国水产饲料的发展将具如下特点:(1)饲料品种大大增加,这是由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2)科技含量高、复盖范围广、成本较低的浓缩料和预混料的生产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并根据养殖水生动物的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不同地域饲料源的情况,研制出一系列理想的浓缩料配方,并把产品的售后服务提到更高的水平;(3)优质水产养殖动物的饲料生产会得到更快的发展;(4)现代化的大中型饲料厂与小型的自配饲料厂将并行不悖地发展,这是因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会以分散养殖与适度规模养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且以分散养殖为主的特点决定的,为适应这种形式的需要,二种类型的饲料厂均会利用各自的优势得到发展。但就产量与质量,前者将居主导地位。
1.饲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走集团化、规模化、产品多样化是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向饲料工业的广阔发展前景越益为人们所认识。
国内外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家、金融家看准了中国饲料业的发展前途,纷纷投资建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实力的企业,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继续完善自身的饲料工业之外,积极向新的领域拓展,走集团化的道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从目前发展形式上看,大致有三种:一是饲料企业向饲料原料工业、添加剂生产和科技开发延伸,同时向饲料、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建立以饲料加工为“龙头”的一条龙企业;二是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中小型企业参加的,以饲料加工、销售为主的饲料工业集团;三是在完善和提高饲料工业的基础上,向其它行业发展。国内涌现出一批饲料集团,其中“通威”在水产饲料加工业中率先走上了集团化道路。
2.饲料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生产的结合日趋密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饲料的科学研究和生产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今后除有关基础理论(在水产饲料领域基本上是有关应用基础理论的问题)和某些技术产品的开发仍需国家组织进行研究与开发外,绝大多数生产应用和技术改进等方面的课题,会以科研单位和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这种方式,研究课题来自生产需要,研究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可起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之效。另外是企业内部建立科研开发机构,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活力与储备。企业内部的科研开发也将与社会上科技开发力量的联系不断增强。随着“科教兴国”方针的贯彻,知识经济的逐渐到来,市场经济规律的导向,都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必然条件。科研与生产相互结合,科学家与企业家相互结合,这是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科研的技术路线上,笔者认为至少要在如下二方面发生大的转变。
其一是由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变,即既要研究营养需求,也要综合考虑研究对象所处的生长环境条件、生理特点、产品性能以及饲料源的特点等因素,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其二,由单一饲料向系列饲料的研究开发转变。传统经典的研究方法是在逐一查明研究对象的营养需求基础上进行配方的设计。这与当今养殖对象众多、养殖类型各异、市场需要多变的情况下,显然是不适宜的,而采用比较营养学的方法应是可行的。即把生物学(特别是食性)和生理、生态等特性相近似的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择其中业已进行过研究并具有相应饲料配方的对象作为“模型”(利用种的共性),根据待研究对象的特点(利用种的个性),在“模型”的基础上将营养参数、饲料添加剂及饲料的物理性状诸方面作相应的调整,形成系列饲料。这是一种由复杂(前人的研究是复杂的)到简单的技术路线,符合“大道至简至易”的自然法则。
3.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与饲料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突出饲料资源缺乏是困扰我国饲料工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据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饲料工业蛋白质饲料短缺1000万吨以上,能量饲料缺少3000万吨以上。水产饲料蛋白源主要是鱼粉,国家鱼粉年产量仅20万吨,世界鱼粉的年产量约为600万吨,而且有逐年下降之势。在目前我国水产配合饲料使用率仅10%的情况下已感到鱼粉来源的紧张。随着水产饲料业的发展,这种压力日趋严重。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届时粮食年产量可望达到7.1亿吨,基本上可满足粮食需求,但目前已感紧张的饲料粮将更显紧张。因此,如何解决饲料源的问题是一个既紧迫又艰巨的问题。
在探索解决饲料源的途径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改革传统的耕作制度,提高饲料粮的产量,即由传统的“二元结构”(粮食-经济作物)改变为“三元结构”(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改变种植业中粮食与饲料不分的低效状况。同时,着力利用育种手段,培育和生产高效饲料作物品种,如赖氨酸、蛋氨酸含量高的玉米,双低毒菜籽、无棉酚籽等。这些将是我国植物蛋白源和能量饲料的重要途径。
(2)二次性开发。即对食品、粮食、医药、酿造、制糖、造纸等工业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目前已作饲料源使用的各种饼粕类以及肉骨粉、羽毛粉、肝末粉、血粉等,可能是21世纪开发的热点。
(3)生物开发。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生物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变生物的经济性状,提高饲料转化率。昆虫蛋白(如苍蝇、蚕蛹等)和蚯蚓,将是21世纪动物蛋白的不可忽视的来源。单细胞蛋白(SCP),特别是饲料酵母类,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利用一般的植物蛋白原料作底物,选用合适的菌种进行发酵生产含有复合酶的高蛋白饲料是近几年一个研究热点。
(4)结构性开发。即改善植物性蛋白质氨基酸结构不平衡,科学地添加氨基酸等,使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协调,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和蛋白质的转化率。这种开发与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的添加结合进行,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5)膨化技术的引进与发展,将会给我国饲料源的开发带来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全脂膨化大豆粉,是一种颇具开发价值的饲料源。预计我国大豆生产会有较大的发展。
4.饲料添加剂的现状滞后于饲料加工业的发展需求,国家予以重点发展。添加剂是配合饲料的核心。我国饲料添加剂在数量、质量、品种和使用效果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将其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产业。饲用蛋氨酸、赖氨酸、维生系、磷酸盐等营养性添加剂是重点发展的产品,并逐步向国产化方面发展,以满足饲料上的需要。
营养性添加剂仍是重点。尤其是“氨基酸+矿质元素+其它添加剂”的混合使用,是当今国际上配合饲料添加剂发展的主要趋势。它可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和蛋白质转化效率。
被称为第三代微量矿质元素添加剂的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因具有毒性小、易吸收、具有补充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双重作用,提高饲料效率等优点而引起关注,并已得到使用。
但因价格偏高,限制了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随着生产工艺的简化,生产成本的降低,这种添加剂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苏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添加在国外引起重视。近几年,有机铬在畜禽养殖上得到应用,具有降低应激、改善机体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的功效。在水产集约化养殖中,水生动物面临着大量的应激,如营养、环境、代谢等剧烈变化,容易诱发疾病,甚至死亡”。有机铬在水生动物的集约化养殖中的添加效果应予以研究。
非营养性添加剂,除了药物添加剂应用较多外,其它使用较少。既使药物性添加剂,基本上仍是常用的抗菌性药物和添加剂。目前非营养性添加剂的研究开发引起重视,主要有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
微生态制剂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添加剂,具有促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无毒副作用、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不污染环境等抗生素之类药物所不具备的优点而受到重视。
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专家魏曦预言:“光辉的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光辉的生态制剂时代”。美国1989年公布可以直接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微生物有40种,我国农业部1994年公布的有6种。国内已有数家在进行生产,用于水产上的产品有“自然神8801”、“维大壮”等。“维大壮”由无锡联合维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经与福建马尾联合水产饲料有限公司联合在欧鳗饲料中试验,添加量为0.2%,结果增重率、饲料效率均比对照和进口的同类型添加剂表现出明显的添加效果。目前国内产品主要是含芽孢杆菌、双岐杆菌、乳酸菌、类链球菌、酵母菌等,但在饲料中添加尚不普遍。在水产上使用较多的是用于水质改良的光合细菌(PSB)、EM等。微生态制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酶制剂。
在自然界发现的酶有数千种,已用于生产上的有上千种,饲用酶制剂目前约有20种。酶制剂具有提高饲料原料利用率,降解饲料中抗营养因子,消除其抗营养作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减少动物体内矿物质的排泄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功能。在禽畜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比较多,近几年,有在甲鱼、对虾、鲤等饲料中添加酶制剂的报道。水产动物的消化道一般较短,消化系统及消化酶类的活力均较弱,酶制剂在水产饲料中添加可能会更有效果。如何保持酶的稳定性和饲用效果,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和遗传学手段开发价格较低的酶制剂以及配伍效果好的复合酶的研制,是酶制剂研究和使用的重点问题。
药物添加剂的使用一直是热点之一。其中,中草药添加剂具有多功能性、无毒、材料来源较易等优点,已悄然兴起,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高效、浓缩、不同剂型的中草药添加剂会是今后开发的主攻方向。
另外,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品质要求提高,如对保健、口感、色泽、味道等的特殊要求,预计今后具有特殊作用或专一性的添加剂会得到发展,如引诱剂、香味剂、着色剂、必需脂肪酸等。
5.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把我国饲料工业逐步纳入科学、健康的发展轨道。产品质量是根本性的问题。
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饲料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饲料是众多病原菌、病毒及毒素的重要传播媒体,如引起世界范围恐慌的英国“疯牛病”即是饲料中使用了动物加工副产品制成的肉骨粉所致。今后必将对饲料原料、添加剂的安全性提出严格要求,对饲料给环境和水质带来的影响更加关注。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解决。
当今在工业系统内较通用的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逐渐在饲料行业中开展,有数家通过了认证,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措施,使产品质量得以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认可制度在我国已经启动。它预示着我国饲料业不久将会成为一个无污染的“绿色行业”,其产品将是“绿色产品”。